农业农村部:印发《2023年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行动方案》
- 发布时间:2023-03-09
- 责任编辑:张卫
(中国食品记者 张卫)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稳产增产的重要因素,科学有效防控是保单产、稳总产的关键举措。2023年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、水稻“两迁”害虫和二化螟、玉米草地贪夜蛾、大豆根腐病、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,直接威胁粮油生产安全。为科学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灾害,提高作物单产水平,保障种植业稳产丰收,农业农村部于近日印发《2023年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
《方案》指出,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,预计2023年小麦、水稻、玉米等粮食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,发生面积31.5亿亩次,同比增加24%,预计产量损失风险在3600亿斤以上。油菜、大豆重大病虫害发生1.1亿亩次,同比增加15%,对稳粮增油、提高油料自给率构成威胁。此外,马铃薯晚疫病、草地螟、蝗虫将在部分地区偏重发生;褐家鼠等农区鼠害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南等部分农区呈加重趋势。
《方案》明确了以下目标:通过实施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行动,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。具体目标:统一组织实施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或绿色防控面积8亿亩次,统防统治覆盖率较上年再提高1个百分点、达到44.6%,绿色防控覆盖率再提高2个百分点、达到54%;通过防病治虫实现“虫口夺粮”,力争较上年多挽回粮油作物产量损失30亿斤以上。
《方案》还针对各农作物品种提出了技术路线:
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。针对小麦赤霉病,突出预防为主,长江流域、江淮、黄淮等常发区坚持“见花打药”;其他偶发区坚持“看天施药”,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等天气,立即喷施氰烯菌酯、戊唑醇、丙硫菌唑等对路药剂预防。针对小麦条锈病,突出区域联防,西南、汉水流域等病害冬繁区,强化早春“带药侦查、打点保面”措施;黄淮海等春季流行区,一旦发现发病中心,及时组织统防统治、应急防治。针对小麦纹枯病,抓好小麦返青期达标防治。针对小麦蚜虫,前期发挥蚜茧蜂、食蚜蝇等天敌控害作用,穗期突出抓好达标防治。
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。针对水稻“两迁”害虫,实施联防联控、分区治理。华南、西南等境外虫源迁入主降区,早稻防治指标从严,减轻当地危害,减少北迁虫源;江南、长江中游强化早、中稻穗期防控,保障水稻生产安全,减少虫源迁出与当地辗转危害;长江中下游、江淮稻区稻飞虱重点“压前控后”、严防穗期突发成灾;稻纵卷叶螟坚持前宽后严达标防治,重点保护“上三叶”(功能叶)。针对二化螟,大力推广深水灭蛹、栽培避螟、诱杀成虫压低发生基数等绿色防控措施,抓住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期科学用药,减少蛀茎危害。针对稻瘟病,采取综合措施严控苗瘟、叶瘟流行,南方丘陵山区、沿江沿淮和东北常发区狠抓破口抽穗期预防。针对纹枯病,突出抓好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防控,遏制病害水平扩展增加病株、垂直扩展加重危害。
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。针对草地贪夜蛾,继续实施“三区四带”布防。强化灯诱性诱诱杀成虫、生物防治控制卵和低龄幼虫、科学用药控危害措施,层层阻截,压低虫源、延缓北迁;黄淮海等北方重点防范区,监测诱杀成虫,对连片发生区统防统治、零星发生区点杀点治,保障生产安全,减少成虫迁入东北、西北玉米产区。针对粘虫,在东北、西北和黄淮海等可能出现集中危害地区,要加强监测预警,对高密度点片实施集中统一防治。针对玉米螟,大力推行秸秆粉碎还田、放蜂治螟、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,黄淮海等重发或危害上升区,突出抓好大喇叭口期药剂防治。针对玉米大小斑病,注重科学施肥用水,在东北、华北、黄淮等常发区,大喇叭口期结合玉米螟等其他病虫害防控喷施对路药剂,降低后期重发风险。针对玉米南方锈病,在黄淮海夏玉米产区一旦发现流行势头,立即结合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实施的“一防双减”、“一喷多效”等,喷药预防,严控流行。
油菜、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控。针对油菜菌核病,在长江上、中游等重发区,落实开花始盛期药剂预防措施,必要时盛花期再次进行药剂预防。针对油菜蚜虫,在加强苗期和蕾薹期防控、压低发生基数、预防病毒病基础上,角果期对有蚜枝率达到10%以上的田块,及时喷施药剂防治。针对大豆根腐病,突出抓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。针对大豆食心虫,通过性诱、食诱、及时喷施对路药剂控制成虫,降低田间幼虫危害程度。针对大豆蚜虫,推行达标防治,在田间卷叶率达5%以上时,及时喷施对路药剂。
果菜茶绿色防控。果菜茶等经济作物优势区,综合“替、精、统、综”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,集成推广一批以生态区域为单元、作物生长全程为主线,经济实用、简便有效、农民乐意接受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,促进绿色防控措施推广应用,大幅增加绿色防控实施面积。
免责声明:
- 本网站少量资源属于网络共享,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电话:010-83155433或458606221(微信)。